第74章 推举兄长

“哦?”萧绎身体微微前倾,目光紧锁崔蔓月,“可朝堂之上,附议崔相的官员不在少数,朕……总要有个态度。”

崔蔓月放在膝上的手微微蜷缩了一下,声音更轻,“陛下,臣妾的兄长崔文峰自弱冠之年便投身行伍,历经百夫长、千总,首至一州司马,十余年来,一首在地方军营历练,于军务调度、粮草转运、士卒操演、乃至边境布防,皆了然于心。臣妾……臣妾斗胆以为,若论熟悉实务、了解军情,兄长或比堂兄……更合适。”

说完这番话,她立刻垂下头,仿佛等待审判,肩膀几不可察地绷紧。

崔文峰?

萧绎对这个名字自然不陌生,崔家三房长子,一首被打发在地方军中,远离权力中心。

皇后推荐他,绝非崔相所愿。

她此举是为了扶持自己胞兄,在崔家另立山头?

无数念头在萧绎脑海中闪过。

萧绎看着眼前垂首恭敬,因“干政”而惶恐不安的皇后,第一次觉得有些看不透她。

崔文宇上位,无疑是崔相势力的进一步扩张。

而崔文峰……在地方摸爬滚打多年,根基在军伍而非朝堂,且与崔相关系微妙,似乎更符合他制衡朝局的需要。

这个念头一旦升起,便迅速占据了上风。

崔蔓月似乎承受不住沉默的压力,忽然转换了话题:“陛下,眼看年关将近,除夕宫宴的章程,臣妾己命人草拟了几份,想着宴请文武百官及内外命妇,既要彰显皇家气象,亦需兼顾体恤臣工,不宜过于奢靡。尤其是歌舞排演、席面规制、赏赐恩典等项,臣妾有些浅见,想请陛下定夺……”

她条理清晰地将宫宴筹备细节徐徐道来,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。

萧绎看着她侃侃而谈,将方才敏感话题不着痕迹地揭过,心中那点疑虑也暂时被压下。

听着崔蔓月周全的考虑,他微微颔首,眼中流露出赞许:“皇后思虑周全,安排甚妥,宫宴便交由皇后全权操办吧。”

“臣妾遵旨。”崔蔓月笑着应下。

早膳完毕,萧绎起身准备离开。

行至暖阁门口时,他脚步微顿,并未回头,声音却清晰地传来:“皇后方才关于兵部人选的提议,朕会仔细思量。另外,明年文武科举大比在即,为国选才,乃重中之重。翰林院清贵之地,御仗卫拱卫之责,也都该添些新血。此事,朕亦会着吏部与兵部早做准备。”

崔蔓月闻言,脸上顿时绽放出明媚而克制的笑容。

皇帝这是在暗示她,让兄长效忠于皇家,而非崔家。

郑如堇陪着侍立一旁,恭敬地送走皇帝。

御仗卫乃天子近卫,宫城屏障。

若陆景云能一举夺魁,成为天子近卫,确是极佳的去处。

只是武状元的文试......不知道他准备的如何?

还有月余就是除夕宫宴,他们也该见面了吧。

——

自请安风波后,后宫暂时归于平静。

皇帝倒也“雨露均沾”,除了每月初一十五雷打不动前往长秋宫,其余时日陆续临幸了班婕和李婉茹等妃嫔,唯有姚舒涵和卢叶缨没被传召。

转眼又是十五。

长秋宫早早备下了精致的晚膳,萧绎踏入殿门时神色带着惯常的疏离,只是眉宇间少了几分紧绷。

崔蔓月穿着一身藕荷色宫装迎上前,发髻松松挽着,戴了一支素玉簪子,行动间自有股温婉沉静的气度。

殿内烛火融融,崔蔓月亲自执壶,为萧绎添了半盏温酒,温声提议:“陛下,臣妾听闻贤妃妹妹近来精神郁郁,时常以泪洗面,想来应该还为之前的事懊悔。”

萧绎端着茶盏的手猛地一顿,抬眼看向崔蔓月。

崔蔓月迎着他的目光,唇边泛起一丝浅笑:“贤妃妹妹对陛下一片赤诚,纵有错处,亦是情急所致。臣妾斗胆恳请陛下,念在贤妃妹妹知错悔改,不若移驾明月殿,宽慰一二?”

萧绎眼底满是惊讶,他确实故意冷落表妹,只有他小惩大诫,才不会让表妹因此被诟病。

他本以为崔蔓月会像崔相一般,抓住错处就穷追猛打,没想到她竟主动劝自己去明月殿,还在十五这晚!

崔蔓月微微垂眸,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温柔的阴影,“臣妾……只愿陛下顺心,后宫和睦。”

一番话,情真意切,字字句句透着皇后的贤惠大度,也给了萧绎一个顺理成章的台阶。

凝视着崔蔓月,他深知自己与姚舒涵的情分在崔蔓月这里并非秘密,甚至是他刻意竖起的壁垒。

一种微妙的感觉悄然爬上萧绎心头。

他的目光在崔蔓月温顺柔和的脸上停留良久,缓缓说道:“皇后……有心了。”

萧绎的声音低沉,听不出太多情绪,但那份疏离感似乎淡了些许。

“臣妾恭送陛下。”崔蔓月起身,屈膝行礼,姿态恭谨温顺,无懈可击。

萧绎步出长秋宫,脚步似乎比往日更轻快了些。

田振在廊下候着,看着皇帝远去的背影,又悄悄瞥了眼殿内凤座旁垂首静立的郑如堇,眼中精光一闪而过。

真正的高手,最懂得收敛,也最会收买人心。

贤妃与皇后这样的世家贵女相比,道行确实浅了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