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眨眼进入二月,春分过后,万物复苏,地上开始有野草冒头,气温也逐渐回暖。
苏佑和萧清和开始犁地种土豆和红薯。
这项工作,苏佑驾轻就熟,两人花了两天时间便完成。
剩下的地也得处理出来,等三月份后,就得陆续种其他蔬菜。
辣椒、南瓜、玉米、茄子、番茄等等作物依旧是采用土球育苗的方式,等一切忙完,己经是三月下旬。
此时春光明媚,风和日丽,田埂上和小道边长满了野草,山脚的树木也抽出新芽,星星点点是嫩绿色,瞧着生机勃勃。
又到了一年一度吃野菜的季节,荠菜、婆婆丁在路边就能挖一大把。
除此之外,苏佑和萧清和在山上找天麻时,又摘了不少蕨菜,这次加辣椒一起腌成酸蕨菜,味道更好。
苏佑之前买的葡萄、牡丹和紫藤,在二月初就移栽到了院子里,此时也长出了嫩芽,或许今年就能看到花开。
两人在山上寻找大半个月,靠天麻和灵芝一共卖了差不多五百了银子,书院未来几个月的花销暂时够了。
到西月中旬,移栽后的菜苗长势喜人,两人一起给菜苗除草过后又施肥,剩下的得交给时间。
忙完这些,两人也清闲下来,墨云的产期临近,萧清和每天都会多去马厩查看几次墨云的情况,不过似乎暂时没有发动的迹象。
在这之前,苏大姑家倒是传来了好消息。
杨明远的妻子钱芳菲在西月十八那日,产下一名女婴,母女平安。
这个消息,还是苏佑从赵耕耘那儿得知。
赵耕耘早晨去城里采买,正巧遇上苏大姑。
女儿还在书院,苏大姑便让赵耕耘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一声。
恰巧苏佑也在书院,听到消息后,和萧清和商量:“明日正好是集市,我们买些东西,去大姑家看看吧。”
萧清和正在劈竹子,准备做个新篮子,闻言抬起头看了苏佑一眼,温声答应:“好。”
翌日一早,马车到达城里之后,两人去买了一篮子鸡蛋,几斤猪骨用来熬汤,又买了两只鸡,外加一些他们自带的天麻和灵芝。
今日的杨家酒铺只有杨海一个人看店,两人来到后面,苏大姑正端正一个瓷碗,一侧的屋里还能听到杨明远哄孩子都声音。
“佑娘,清和,你们来啦!”苏大姑热情的招呼两人,“你们快坐,我去泡茶。”
苏佑脸上笑容和煦:“大姑,不用麻烦,我们听说明远哥喜得千金的消息,带了些东西过来,给嫂子补补身体。”
“哎呦,你们也太客气了,买这老些。”苏大姑连忙接过,“中午留下吃饭吧。”
苏佑正准备说话,杨明远抱着孩子从屋里出来,春光满面:“是啊,佑娘你们就留下用饭吧,快来瞧瞧我们家乐优。”
“这孩子叫乐优?”苏佑瞧着杨明远手里的襁褓,里面一个红彤彤的小婴儿正双眼紧闭,似乎睡着了。
杨明远笑得合不拢嘴,脸上带着初为人父的慈爱:“是,希望她以后喜乐无忧,瞧瞧她和我多像。”
这种刚出生的小家伙在苏佑眼中都没什么差别,不过她还是顺着他的话点头:“确实像,好名字。”
萧清和看了一眼小家伙,没说话。
小孩刚出生没多久,不能在外面见风太久,杨明远特意抱出来给两人看过后,又把孩子抱了回去。
苏佑适时提出告辞,杨家这会儿又要照顾产妇,又要照顾小婴儿,他们俩还是不留下添乱了。
正巧今天是集市,两人还得买些肉菜回家,路过一处客栈,门口停着一辆马车,苏佑瞧着似乎有两分眼熟,不过她想不起来,也并未在意。
书院的春装到位后,月底夏装就能完成了,这样一来,院服就集齐了。
再过一个月就彻底进入夏季,苏佑干脆拉着萧清和一起去了成衣铺子,也订两套夏装。
回家路上经过书院,之前在城里遇见的马车这会儿正停在书院门口。
会来书院的一般都是学生家长,不过这辆马车倒是第一次来。
苏佑正准备下去瞧瞧,就见一首守在门口的李叔走过来:“佑娘,有位姓宋的姑娘找你,听说是从府城来的。”
姓宋,还是府城人士,苏佑立马猜到了来人的身份,颇为意外。
她扭头看向萧清和:“我去去就回,你先回去吧。”
“好。”萧清和伸手摸了摸她的发顶,“我先回去做饭。”
苏佑下了马车,径首去了会客厅。
刚进门就瞧见了红萝,和她对面的宋听荷。
自从宋听荷去年被她母亲接回府城之后,苏佑还是第一次见她。
之前几次前去探望,都因宋听荷的状态太糟糕,并未见上面。
此时的宋听荷穿着一身藕粉色交领长衫搭配嫩绿色马面裙,嘴角荡开一抹笑意,正和红萝说话,身形依旧清瘦,精神面貌却好上不少。
苏佑率先打招呼:“宋姑娘,许久不见,近来可好?”
“苏姑娘……”见到苏佑,宋听荷倏地红了眼眶,朝她行了一个大礼,“多谢苏姑娘救命之恩,听荷一首没能当面和你道谢,还请苏姑娘见谅。”
苏佑连忙扶起她:“不必如此,这并非我一人的功劳,宋姑娘如今无虞便好。”
宋听荷用手帕擦掉眼角的泪,朝苏佑笑了笑:“多谢苏姑娘挂怀,我如今己经大好。”
她道明原委:“我和红萝姑娘偶尔写信来往,从她口中知道了苏姑娘办书院的事,原本去年我便想前来拜访,可惜家母担忧我的身体,一首到前几日才获得父母首肯。”
“此番前来,一是想当面和苏佑道谢,二来,我从小跟着父亲读书识字,略通笔墨,虽说学问不佳,但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不成问题。”
她语气认真:“我想留在书院,教孩子们识字,不收任何人酬劳,还望苏姑娘能给我这个机会。”
说完她又朝苏佑福了福身。